首页

冷柔女s

时间:2025-05-23 10:45:32 作者:中方:将继续与各方携手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浏览量:87693

  教育部今天(19日)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,并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。本次备案、审批和调整的专业,将列入相关高校2024年本科招生计划。

  01

  增设 撤销 调整

  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

  此次专业增设、撤销、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,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。其中,新增布点1673个、撤销布点1670个,数量基本持平。以学科门类计,工学所涉专业数量最多,有1322个,占比39%,这与工学作为第一大学科门类的基本情况相呼应。从区域布局看,涉及中西部高校的专业有1802个,占比53.17%。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,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。

  02

  新增24种本科专业

  首次在普通高校设立

  在本次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中,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,2024年起,即可进行高考招生。目前,目录内共包含93个专业类、816种专业。

  此次一共增设24种新专业: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,设置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、生物育种技术等专业;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,深化“四新”建设,设置电子信息材料、智能视觉工程、智能海洋装备等专业;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设置中国古典学等专业;聚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,落实体育强国建设部署,设置健康科学与技术、体育康养等专业。

  03

  护理学等三个专业列入国控专业

  据了解,教育部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和专业布局情况,对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范围进行了动态调整,将资源勘察工程、护理学、助产学调整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。所谓国控专业,即国家控制布点专业,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,一般来说,有两类专业会被列入国控专业,一类是目前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很多,市场的需求量已经饱满,另一类就是涉及国家安全或生命健康等特殊行业的专业。目前,816种专业中,国控专业共有139种,占到17%。未来,国控专业范围还将进行“有进有出”的动态调整。

  据介绍,首次在高校设置的新专业、国控专业都需要教育部批准才能设置,其他已经成熟的专业,只要经过程序,报教育部备案即可。

  04

  加强省级统筹

  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调整专业设置

  在本次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中,强化了省级学科专业建设的统筹和管理。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,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,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增设急需紧缺专业,谨慎增设、及时调减不适应社会需求专业。各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,梳理了急需紧缺专业520种和223种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,为属地高校优化专业结构提供重要参考。

  05

  首次试行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

  增强专业设置前瞻性

  此外,教育部还首次试行了专业设置预申报制度,要求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、办学条件等,提前谋划增设专业,提前1年进行预申报,推动高校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定期研究、提前研究工作机制,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、精准性。目前,已有760所高校提交了下一年度拟增设专业预申报材料。

  (总台央视记者 高晨源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淮河之畔 徽韵飘扬 台湾“首来族”共绘两岸情

梧州10月3日电(罗栋文 赵卓)据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(以下简称“珠航局”)介绍,中秋、国庆假期开始以来三日(9月29日—10月1日),西江航运干线长洲枢纽船闸货物通过量达到181.27万吨,同比2022年增长42.12%。

探访吉林老年瑜伽课:银发族爱上拉伸运动

教育家是“长”出来的。“大先生”也是长出来的,既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扎根教坛,积极向上、担当作为,也需要全社会培植良好的生态,需要国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。当前,我们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,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,到深入推进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,再到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……这一系列制度安排,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不断加强我国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,培养更多“大先生”。

如果“高清视频”不高清,后果会怎样?|国是说法

该项民调指出,仅29.2%受访者认为明年应由民进党继续“执政”,20.7%认为应换成国民党做,14.1%认为应换民众党做,认为应换成无党籍做的有3.8%。

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拉开帷幕

从开创大道、科学大道到创新大道,一条条发展之路不仅崛起一座座总部经济大楼,还孵化了“大孵化器”集群。今年,全区各类产业载体面积将达3000多万平方米,企业可以通过“产业载体超市”,随时找到最匹配的心仪空间。

中央紧急预拨2亿元救灾资金 支持5省区做好应急救灾工作

冯世锋认为,这个案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探讨,最值得警醒的是,从保险合同到借贷合同的转换过程中,消费者非常容易被利用和误导。“从这个案例中,保险合同本身没问题,借贷合同也没有问题,但这两者的转换衔接中,保险人是不是充分同意、有明确的认知,值得商榷。”在他看来,保单转化成贷款单,应有一定的“防火墙”,保险人需明确知晓保险合同关系转为借贷合同,才会关心借款利率、偿还时间等问题,而不是毫无感知。因此,能否完善这两者的衔接程序,是监管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女王论坛